今年,碑林区的小南门早市突然爆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早起“凑过热闹”。
人山人海的早市,不同于新区的“单调的整洁”,却更显的出一丝城市的烟火气,好像也更符合老陕对于城市的记忆和印象。
但回到城市发展,不可否认,“老界面”的老城区,在一众新区快建设、高标准发展下,略显沉寂。
从根本上来看,主要的核心原因在于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受限、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公共资源配套的功能不完善以及陈旧、人居环境改善的压力等等让区域在产业、投资、人口、配套的吸引力和留驻度上优势并不足。
如何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通过“中优”格局以及“城市更新”政策,再次焕发活力?
碑林区在这一次的国土空间规划中,亮出了自己的更新“王牌”!
中心城区的核心区
规划新定位和发展新愿景
根据《西安市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以下简称《规划》)来看,接下来随着大西安整体的不断发展,作为西安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碑林区也迎来了新的总体发展定位和规划愿景。
目前来看,碑林区将加速区域能级提升,融入区域协调,推动中优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西安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
未来,碑林区也将确定自身的总体发展定位:活力都市服务中心 ,千年积淀文化窗口。
打造出一个面向国际的具有大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和符号的城区、世界认知西安的窗口、商贸服务中心、人文旅游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科技创新特色区。
针对全新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未来的发展,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点节点上,区域也有着不同的规划愿景。
2025年
中心城区在求同存异发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2+4+1”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底线管控,挖掘区内优势资源,初步实现“文化+”、“教育+”、“立体+”的特色空间;
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形成大密度路网骨架、高保障基础设施的示范城区;
规划引领,刚弹结合,实现规划管理一张图。
2035年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高素质人群回流,建设成为人文特色经济强区;
改善环境,延续文化的特色,形成功能完善低碳的宜居之所;
建设成为建成智慧、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2050年
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典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富有创新活力、繁荣富裕、幸福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区。
从规划的愿景中不难发现从2025年的行程基础设施示范区到2050年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区,碑林区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从产业、人文、宜居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心城区典范。
而从目前区域的规划愿景中也能够预见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发展碑林区,打造更优资源更强属性的中心城区典范,碑林区将从多方面进行自我提升,优化区域格局。
五重能级提升
重点打造两横三纵六片区
在文章开头,我们也提过了目前老城区的发展窘境,空间受限、配套陈旧、人居环境欠缺、产业空心化。
但在碑林区的新规划中,这几方面的发展窘境,有了新的破题之法:
发展空间受限--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在规划中,碑林区也主动破局,提出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通过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民生同保等多方面,推动老城区进行区域协同发展。
与莲湖、新城、雁塔等周边老城区,加强道路交通网络、文教科研、商贸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多重发展协调,完成老城区高质量发展。
配套陈旧--通过四级设施配置体系,完善生活圈;
打造区级、15分钟级、10分钟级、5分钟级生活圈,完善区域内整体配套体系完善化和多样化。
例如在规划中,碑林区还将增加中小学学位数2000个以上;社区卫生设施、社区养老设施覆盖在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并增加覆盖率和配套度...
人居环境欠缺--完善生态、城市功能;
通过一轴一廊(环城南路景观主轴、太乙路景观廊道)生态轴线与三核多节点景观(三核分别为小雁塔、兴庆公园、永宁门)组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水平。
调整老城区的交通路网状态,优化主干路、支路、断头路、交通节点、轨交等多维度道路出行情况,提升区域内部出行便利度和顺畅度。
同时,规划引导,生态、文化、交通、人居等多方面进行统筹管理,重点提升区域城市形象以及宜居环境,大力发展高端住宅、社区公园、院校、公共空间、休闲疗养、旅游产业、科研等多方面可发展因素,进行区域整体创新和发展。
产业空心化-通过两横三纵多片区提升区域能级;
依托西安市空间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示范带”+“城南科创大走廊”以及碑林区自身天然的多院校多科研优势,碑林区也将重点按照充分优化空间格局,激发区域发展潜力。
两横三纵+井字核心
以东大街(文化展示轴)、友谊路(产业发展轴)为两横,以长安路、友谊路(现代服务轴)、经九路(产业发展轴)为三纵,协同区域内地铁轨道交通在碑林区的四个换乘站形成完善的区域发展片区。
同时通过对“六片区”的系统提升优化,依托区域现有发展优势,完成能级提升。
皇城历史文化展示区:依托历史要素发展为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现代服务区。
中部创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以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核心,着重发展创新、创意设计的发展集聚区。
经九路两宫一市文化发展区:经九路沿线依托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发展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商贸服务区。
长安路CBD区:长安路沿线为西安经济联系重要节点,国际交往重要窗口,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东部智能制造创新区:依托交通大学等院校及七七一等科研院所,发展服务产业、信息处理等功能整合的智能制造创新区。
西部研发产业服务区:依托西工大等院校及光机所等科研院所,打造集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区。
文化+、教育+、立体+
打造碑林独有特色
在能级提升之外,碑林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将保留自己的特色,构建属于碑林区自己的特色。
区域接下来也将从传承历史文化、营造科创空间、利用地下空间等多维度入手,打造碑林“文化+”、“教育+”、“立体+”。
“文化+”:以碑林区内的历史文化要素为依托,将传统要素进行活化,打造集历史资源、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一体的RBD服务片区。
例如大家最关注的小雁塔RBD服务片区,就是依托小雁塔历史要素,结合周边高端配套,形成文旅商休闲区。
从我们目前掌握到的信息来看,后期周边将会有高端商业住宅配套,进一步提升区域住宅品质和表现力。
“教育+”:加快知识转化,构建“1+3+7+N”的“教育+”空间结构
一轴:以友谊路和金花南路为纽带的硬科技产业轴;
三区:西部聚集区、中部聚集区、东部聚集区;
七圈:环大航空航天创新圈、环大智慧健康创新圈、环大智能建造创新圈、环大智能制造创新圈、 环大科技产业园创新圈、环大金花慧谷创新圈、环大文化科技创新圈;
N :指以N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为契机,实现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开放融合。
“立体+”:强化TOD复合空间。
强化南稍门、咸宁路等轨道站点核心区用地的复合开发利用,设置分层功能,从立体上强化商业功能,采用分层出让的方式,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除此之外,碑林也将整体构建“二轴二廊四区多节点”的总体风貌,将历史文化、特色商贸和生活圈进行区分,构建秩序完整协调的建筑高度分区,优化整体区域的发展。
能够看到,作为西安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碑林区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同时也是全省、全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
如今随着区域老城面貌重新规划,相信未来也将步步更新,焕发新生!